本帖最后由 悟空の格古洛 于 2016-8-5 02:40 编辑 网络正在渐渐地在人类的生活中普及化,其覆盖面积正在逐年增大,以铺天盖地的趋势淹没人类的精神乃至物质的世界,将人类的信息容量成千上万倍地增长,并且拉进了不同地域间人群的距离,使交流更为方便快捷,可谓好处多多。然而,凡事自有其彼端,物极必反,网络的存在,在给了人自由后,这种无限放大的权利就成了一种危险品。
一、网络成瘾综合症
所谓网络成瘾综合症,在医学临床上称为“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在上网时失控,上网时间不断延长,早上起床后有一种立即上网操作的渴望;有关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络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人际关系淡漠,成人会出现孤独和忧伤、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甚至沉湎于上网而忽视了家庭。
这种疾病“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等。患者常因在现实中遭受了种种压抑,而想通过上网使其获得释放。数以百万计的电脑联成一体的网络与海洋有很多相似之处,患者试图通过在茫茫“网海”上的冲浪行为,使自己寻求归属的心理得到暂时满足。
这反映了一种人类自古一来便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一旦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或者说事事不顺,处处遭殃,便会将自己的精神境界寄托于谋一种虚幻的事物上,以求心灵的安慰。于是,宗教应运而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便替代了宗教,成为另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国度。人类在生活中始终寻求稳定不变的群体归宿,以求得所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于是有了网络上三三两两志同道合人以群分,这完全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某些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始终得不到同伴肯定、理解和帮助的患者(姑且称作患者),就会选择混迹于网络中,过起“居家流浪”的生活。这便是不可取的。
二、MASK效应与马甲效应
由于网络BBS等电子讨论版和QQ等即时聊天工具的普及,网络聊天与讨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由于方便快捷的缘故,如今网络聊天的受用度已经远远超过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由于需要一种类似身份证的区别身份的东西,自定义的ID开始遍布世界。由于网络并不需要完全真实的身份用来注册这些ID,于是这些ID成为网虫的画皮,也就是MASK的由来。同样的,马甲效应与其类似。马甲指的是网民并非唯一不变的,在其主要ID(或者说是大号,也就是象征其身份的ID)之外的“小号”。由于马甲的存在,网民完全可以注册几个甚至几十个的ID,这些画皮,将网络人的真正心理和生理状态掩盖地严严实实,不露一点痕迹,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网民:
1、“醉酒型”网民
众所周知,所谓:酒后吐真言。这里指的醉酒型网民,
这种类型的网民,由于受MASK效应和马甲效应的影响,认识到社会层面上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不做为,更多的将自己的自我和本我吐露无疑。这些人的本我形象,其实是每一个同性别的人所具有的类似的精神境界,只是普通人在社会道德伦理约束下,受到超我的抑制和影响,不能为所欲为地发挥罢了。所以,那些醉酒型的网民其实是网络最表里如一,网外最不表里如一的人。这是一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重大改变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些人是可爱的,但同样是危险的,道德伦理的淡薄另人很难保证不引起网络犯罪,这是题外话。
2、绝对中立型
绝对的中立者,无论谁对谁错,都不为其所动,绝不为如何一方辩护,永远一副铁面无私的形象,偶尔会劝架,一般都是静观其变。这种人很适合做律师~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却未必如此。
3、道德准则型
这类网民恪守道德准则,在网络上与在社会层面上一样,大力反对违反道德观念和自然法则的言论,经常被其它网友称为唐僧,但这类人的信心很好,性格友善,但脾气往往比较急躁,容易和违反其心中道德标准之人发生不愉快,但决不会有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发生,是比较古板却容易相处的人群。
4、恶意破坏型
这类网民就如同网络幽灵-病毒一般,在网路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利用马甲效应,以各种不断变换的ID做为画皮,如变脸般地将心中积蓄已久的本我的恶性爆发出来,可能做出平时完全不可想像的事,另其它网友为之愤怒。由于在网络中没有道德准则的约束,此种人往往愈演愈烈,一旦沉迷网络无法自拔,难于预料其是否会将其膨胀的本我表现到社会层面上。
三、不可知论的天堂
不可知论:是英文Agnosticism的意译。主张除感觉或现象以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欧洲近代的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是休漠与康德,前者拒绝回答事物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后者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但否认其可知性。不可知论为宗教信仰开拓了地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流派(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等)竭力宣扬不可知论,阻止被压迫阶级认识客观真理。不可知论一词有时也用以专指针对宗教教义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无法证明,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网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阐述不可知论的场所,许多自称唯物论者往往在网络上犯了不可知论的形式。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不可之论者。于是物质概念和道德概念就会进一步精神化,向不可知、不可信的方向发展。其后果也可想而知。
以上纯粹是本人(一个差生)的一家之言,如有差漏,大家见谅!
samurai评 2107字 每字1.6元 共计3371元
[此贴子已经被samurai于2004-7-17 19:03:38编辑过]
835 虍 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