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2006年03月27日10:47 人民网 文坛
原链接:创作后继无人 香港武侠小说风光不再
作者:戴平
梁羽生早已不再写武侠小说。
《七剑下天山》正在央视热映,《神雕侠侣》也在浙江首播。由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和电视剧,已在中国大陆乃至海外掀起了一股热潮。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武侠小说发扬地香港,近年武侠小说的读者人数及作品销量却一直急剧下滑,风光不再。
●“金梁时代”,武侠小说风光一时
武侠小说并非香港首创。在金庸、梁羽生之前,中国大陆早已有白羽、还珠楼主等武侠小说名家,作品也曾风行一时。但直至上世纪50年代,金、梁两大“武林高手”出现,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新派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才墙外开花,另有一番看头。
据香港研究者说,当年梁羽生在《新晚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之后,金庸开始写作《射雕英雄传》,简直是华山论剑,双峰对峙。前者以刻画人物性格取胜,后者强在故事精彩。两人在书写时,除了丹心侠骨、铁汉红颜之外,都流露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甚至还有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的真实感。
两者相比,金庸的文字和对白较为接近传统章回小说,但故事结构与叙事方法,都融入了不少好莱坞的电影手法和现代的心理描写,而主要人物的塑造,显然受到了西方近代文学作品的影响。梁羽生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在小说中经常加上对联回目和自撰诗词,但在文字上却较金庸更为西化,人物性格上同样能见到西方小说角色卡门、牛虻等的影子,人物对白也颇为白话。
一直追看梁羽生及金庸武侠小说的陈先生向记者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市民生活水平不高,追看报章连载的武侠小说就成为不少青少年每天的一大娱乐。而金庸于1955年发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纸风行后,此后他陆续创作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多部作品,更令香港武侠小说在社会上风靡一时。
其后,港台陆续出现了一大批武侠小说作家,其中香港方面的“后起之秀”,当以倪匡为首。他虽未如台湾的古龙般红得发紫,但产量之多,犹有过之。在武侠小说如《六指琴魔》、《玉女英魂》等之外,倪匡又为张彻等导演写了大量的武侠电影剧本。此外,还创作了“女黑侠木兰花”系列,可说是时装的武侠小说。
●近来,武侠小说作家、作品和读者都锐减
然而奇怪的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恰好是金庸写压轴之作《鹿鼎记》的时间),武侠小说突然出现急剧下滑的趋势,武侠小说作家、作品和读者都出现锐减,风光不再。香港武侠文坛中较耀眼的新星难得一见。
直至前几年,香港的武侠小说才出现“小复兴”。凭“玄幻武侠小说”成名的黄易,在香港掀起了新的武侠小说热潮。但在受欢迎程度上,黄易比之前提到的几位,无疑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观塘开店租借武侠小说的邓先生对这种变迁别有一番体会。他说,该店自上世纪90年代开张以来,店内有接近5000本武侠小说,最受欢迎的往往仅限于金庸与梁羽生的作品。
但现在,前来租借武侠小说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令该店的生意大不如以前。
●武侠创作陷入低谷
对此,香港不少学者都认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是导致长篇小说(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长篇)的黄金时代不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产品在香港的普及,也令日本动画《机器猫》、《IQ博士》、《龙珠》等取代武侠小说,成为香港青少年的至爱。
不过,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钟华却认为,新秀作家的水准明显下降,才是近年武侠小说热潮减退的最主要原因。他指出,由于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创作成就已达巅峰,无论情节构思、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后人都难以超越,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所以,在金、梁退出江湖后,武侠小说就一直陷入低谷。“因此,我们这些传统武侠小说迷,可说是翘首企盼,把希望寄托在武侠剧身上。这是造成金庸的作品翻拍又翻拍,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武侠电影及电视剧热潮的原因。”
事实上,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数字显示,去年香港所有公共图书馆总共借出6100万本书,在前20本出借率最高的中文小说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占了6本,除了位列榜首的《射雕英雄传》被借阅9777次外,《鹿鼎记》、《天龙八部》及《倚天屠龙记》也进入前四,可见香港仍有一大批武侠小说迷。康文署助理署长李玉文指出,金庸小说称冠多年,其作品不但深受年长读者欢迎,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因此才能一直成为最多人借阅的书籍。钟教授感叹道:“虽然一些武侠小说经典仍然热卖,但任何人都看得出后继无人,武侠小说在未来不可能再出现‘金梁时代’的热潮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 18:45: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