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珠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龙论666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7|回复: 2

[舞文] 【伪影评】Say something about Lo-lee-t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这是英文原版及于晓丹译本LOLITA的第一章的首段。

作为纳博科夫最著名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此处也不做太多的评论,这个残酷而优雅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这里只是谈论一下Stanly Kubrick 1962年的作品“Lolita”。

今天花费2个多小时,把Lolita重温了一遍。不知道诸君有没有观看过1997年Lyne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此译名借用张先与苏轼之间的调侃,准确而暧昧),不少人认为Lyne这个彩色版的LOLITA更唯美,更好地忠实于原著,相较于库布里克版的较大出入而言,深入理解原著的程度更高。对此笔者不以为意,并不是否认Lyne的执导能力,也不是否认新版LOLITA的整体水准,最为重要的是,笔者认为这两部作品并不“应当”摆到一起比较,尽管作为对同一著作的翻拍,观众和影评人的比较是无法避免的。

记得Lolita前言中的最后一段说到,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这里不得不提到“恋童癖”这个医学概念。

关于恋童癖,医学界定的说法大抵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受害者为女孩或男孩,年龄多在10一17岁之间,也有小至3岁以下的。”从作品中的Humbert的行状来说,可以归结为“因心理因素(对于初恋女友的过度怀念)产生的回归型恋童癖”。

正因题材本身的敏感与大胆,Lolita自53年出版以来,争议不断,当时作风保守正派的美国更是将其列为禁书。因此知道十年以后,才由库布里克这位电影界的鬼才首次搬上银幕。

库布里克使用黑白胶片诠释了近乎一个完全易于原著的另一种奇异的美感:或者说,另一个洛丽塔。全片充满了库式的黑色幽默,令人惊骇直冒冷汗的黑色幽默。和原著美妙文字下涌动的残酷出离相背,整个2小时30分钟的影片四处弥漫着不可言喻的荒诞感,而作为悲剧主角的Humbert在James Mason略带愤世与绝望的疲惫、挣扎的深陷的眼窝,却带来的是观者无法挣脱的沉重感,令人无法理解库氏对于原著的理解到底是什么,讥讽版画还是悲情喜剧?最令许多Lolita原著读者无法理解的是,库布里克将原著中引发Humbert一系列行为的导火索,Humbert的初恋情人完全忽略,在全剧中只字未提的后果是可怕的:Humbert几乎成了一个简单而没有理由地迷恋童女的中年性变态而已。

库版洛丽塔中,苏莲饰演的洛丽塔一贯被以显得过分成熟且没有如书中所描述的灵性与慑人心魄的诱惑力而诟病。然而相对的,这个显得几分慵懒的“小”女孩的形象兴许确实很有魅力:这魅力本身就是出于Humbert内里生出的一种抽象力,只是具象化以后推究到Lolita的身上而已,毕竟有句古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

詹姆斯梅森作为一代巨星,其演技是无可非议的,其演绎的Humbert的眼神中,除了绝望、恐惧和欲火之外,更是常常不经意间显出茫然和无奈。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代入感,一旦观众的情绪为剧情的发展所带动,Humbert眼神中的茫然便会带来银幕前那些挑剔目光的思考:Humbert的茫然必然是思考的结果,那时有似无的眼神似乎在提示观者,他在思考关于自己的欲念、爱情以及生存本身的意义。正如开头所说的,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随着代入感的增强,笔者反而脱离了库氏戏虐、嘲讽的基调,对Humbert这个脚色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而不是鄙夷与不屑,尽管Humbert本身在影片一开始就显得猥琐而无能。在沉重的压抑感中,笔者能体会到Humbert茫然的心态,并且这种心态伴随着整部电影的完结,也没有任何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很多观者评论库氏电影叙事不清的原因大抵也在于此:兴许大师的理解能力确与常人不同罢。

作为另外两位主要配角的夏洛特·哈慈以及变态艺术家奎尔第,在全剧中被作为两个典型的神经质般的存在。作为自私自利象征的夏洛特发挥出了典型的歇斯底里和盲目迟钝的更年期妇女的形象,以至于当她“终于”被汽车撞成一只“死猫”的时候,笔者竟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始终躲藏在黑暗中,在Humbert面前从来不以真面目现身的奎尔第,可以说是审判者的具象表现,一切关于Humbert的审判,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上的,最终都要与这个色情电影的“艺术家”相联系起来。当这个人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披着床单要与前来杀死自己的Humbert玩所谓的“Rome Pingpang”(罗马乒乓)的时候,便被定下了可笑的基调。面无表情又显得几分小丑相的形象,似乎在无声地嘲讽着Humbert——一个怯懦、无耻、不值一提的男人的全部欲念,全部的生命都毁在了这个喋喋不休、来历不明的所谓的“艺术家”身上。

值得一题的是,一个全片没有一句台词的,始终伴随在奎尔第身边的那名“少女”(实话说笔者以为这少女实在是老了点)。显然的,这名少女与洛丽塔相似,也是奎尔第“艺术”的牺牲品。奎尔第第一次出现在舞会上时,她呆滞、僵硬的舞姿,与奎尔第神经质的摇摆相呼应,与整个舞会的欢愉气氛格格不入,给笔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此后每次出现,她的麻木与无言正与奎尔第的喋喋不休的疯狂形成了强烈对比,而眼神中偶尔泄露的愤怒与绝望的垮掉一代的典型眼神,也把对奎尔第的“艺术”,以及整个疯狂世界所造成的摧残的控诉发泄地淋漓尽致。这个脚色是值得注意的。

尽管从一开始,这部作品便被冠以“情色电影”的名号,然而整个影片完全没有库氏后来在《发条橙子》、《奇爱博士》等经典影片中表现的大胆,也不是所谓的“分段式”影片。全片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性的场面描写,甚至连最后奎尔第被杀死时,也只是做了隐晦的处理,在奎尔第躲藏的画像上打几个枪眼罢了。无怪乎有些当代观众认为,库氏在此片的处理上近乎保守,接近于儿童片的风格了。影片唯一能称得上“性暗示”的,除了Lolita和Humbert之间的略带挑逗的对话外,就是给Lolita涂趾甲油了。作为犹太人的库氏,一定知道在东方,尤其在中国古代,足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相联系的。而在笔者看来,画面中洛丽塔那双闪着丰腴光泽的玉足,确实达到了性诱惑与暗示的效果。而最终打死奎尔第时,Humbert在美妇画像上留下的弹孔,似乎昭示着最终破坏其一生的,其实便是他自己扭曲的审美理性,而最终打在美妇面门上的一枪,仿佛是宣告了他自己对于这种扭曲的放弃与毁灭。

库氏毕竟是鬼才,尽管这部作品对于原作的理解令人无法信服,只论影片与拍摄技巧本身的话,确实不失为一部值得推荐的佳片。当然,如果能有机会拜读英文原著的话,也便于比较与理解洛丽塔悲剧的成因,而不至于沉浸于压抑的情绪与对库氏风格的不理解中了。

以上只是笔者对于1962年出品的库布里克电影Lolita的一点个人理解,最终的评价,还得由诸位自己欣赏了这部影片以后作出罢。

最后,用1962年影片公映时的宣传语做个总结:

“他们怎么能将《洛丽塔》搬上银幕?!”

发表于 2007-2-11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过这部电影的简介

还是在wow官网看到的~~

那个女孩好像被OOXX了2次的说……反正不喜欢看悲剧……


发表于 2007-2-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多日本动画都喜欢搞一些怪蜀黍诱拐小朋友

比如这次的新番就是的(名字忘记鸟,ms是说塔罗牌的)

恩……无极兄写这篇文文的用意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龙论666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DBCN七龙珠网 (苏ICP备13043741号)

GMT+8, 2024-11-26 13:26 , Processed in 1.0582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3-2022 DragonBallC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